提交成功

请保持电话畅通

提交成功

请保持电话畅通

当前位置:北京市
手机号:
密码:
获取验证码
验证码:
密码错误,请核对后重新输入!
手机号:
获取验证码
验证码:
新密码:
密码错误,请核对后重新输入!

密码找回成功

首页-代理记账
产品分类: 工商服务 财税服务 知识产权 行政许可 企业认证
产品名称: 公司注册 公司变更 公司注销 吊销转注销 章证补办 工商年报公示 社保开户 公积金开户 银行开户

手机随时看

滴滴投资ofo 其中的顿悟于ofo的见机!

企帮帮 9309 2016-09-29

 

滴滴的顿悟和ofo的见机

 

9月26日,ofo抢在摩拜铺垫已久的C轮之前拿到了滴滴出行数千万美元融资,这意味着它终于要驶出校园,在普罗大众中一显身手了,而滴滴在共享单车风口中的厚此薄彼,则另有一番不足为外人道的战略考量。

 

01 滴滴手里有多少炮弹?一直是个谜

 

2012年程维创立滴滴时,起动资金只有支付宝同事—花名老聃的王刚提供的70万人民币,几年来却如《星际迷航》里命硬的“旅行者六号”,不断学习,不断进化,不断逆袭,终于变身吞掉Uber中国的吸金怪兽。

 

粗略算来,滴滴前后融资几近130亿美元,除去减记的近30亿美元亏损,3亿美元的外部投资, 6000人的员工团队以及技术和机器学习方面的大量烧钱,账面现金虽不如滴滴自己公布的105亿美元那么吓人,但至少也有60亿美元之谱。

 

然而,滴滴在投资上却极为保守。

 

程维多年来信奉的经营哲学就是依托需求平行扩张产品线,一路杀伐,攻城拔寨,期待的是考拉班车那样身心俱疲后的献身,或是快的、Uber的化敌为友,几年来真正值得一提的投资只有三笔:控股GrabTaxi、Lyft和Ola,5000万美元联手饿了么以及通过香港子公司在上海设立汽车金融的试验田—众富融资租赁。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滴滴看好共享单车,为什么不在出租车、专车、快车、顺风车、代驾、试驾、公交、企业服务、租车之后开出第10条产品线,而是选择投资ofo呢?

 

02 滴滴有一个判断:流量入口+投资的方式构建产品生态

 

从模式上说,当年的Uber和如今的滴滴都是顺着两条思路开疆拓土,Car sharing(共享) 和Ride Sharing(共乘),后者起源于美国的carpools传统,被Lyft和Uber用互联网发扬光大,它也是交通部新政中特别被授予“豁免权”的创新,滴滴曾对此寄予厚望。

 

在去年中期普华永道出具的报告中,滴滴明确希望拼车预期营收占据30%的份额,但由于拼车被官方限定在“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半公益性质,平台运营方并没有创造商业价值的空间,为维持活跃度反而要不断投入补贴。


而在Car sharing中,最大的门槛是人。Uber和滴滴已经证明了带司机共享的可行和成功,相比之下,推崇单纯共享车辆,不参与服务环节的Getaround、RelayRides(已更名Turo)及其中国门徒PP租车等却深陷困境,说明作为重资产的汽车,C2C免司机共享的时机还不成熟,滴滴最近启动的租车业务也破例参与了线下运营。

爆红的共享单车是个机会,自行车共享的门槛更低,用户接受度和尝鲜度更高,单车成本已经被摩拜控制在2600元左右,ofo更是低至200元,资产风险大大降低,在国内外都有成熟经验可供借鉴,这使得共享单车有可能先于汽车共享完善起来。

 

对于滴滴来说,加码已经在校园市场自我验证的ofo风险不高,后者至少有三点吸引力:

 

1、日均50万订单和7万辆车的规模已经驶上快车道,稍加资本助力即可顺利放飞,从校园到普罗大众,市场的增量可期;

 

2、与摩拜对骑行体验的漠视不同,信奉“世界需要一辆好骑自行车”的ofo更讨巧,资本和用户的可塑性更强;

 

3、摩拜热衷于用定制化单车做硬件壁垒,一方面说明它对C2C模式的车辆共享没有兴趣,一方面说明它有纵向撬动产业链的野心,所以ofo显然是更合适的合作伙伴。

此外,随着产品线的不断扩张,事业群架构的滴滴很难再事无巨细,事必躬亲,未来或许走雷军的小米模式,用流量入口+投资的方式建立起一个共生化的、邦联式的产品生态,以不断抢占新风口,制衡随时可能突然冒出来的竞争对手。

 

03 滴滴对ofo的投资或可视为转型的尝试

 

与滴滴的结合意味着ofo短期内不必在增量和盈利之间做艰难取舍,也意味着短途出行竞争的白热化,ofo在大出行平台中的使命也越发明晰:

 

1、如何在快速增量中避免泡沫化和伪需求泛滥

 

几乎所有共享资源模式早期都用BC两端的双补来释放需求,再用高客单价回补,但代价是平台的泡沫化,伪需求泛滥,而这个早期病灶共享单车是天然免疫的,因为应对的是短时即发需求,非理性行为被压缩到最低空间,而且可替代的竞品不多。

 

所以ofo冲出校园最关键的不是撬动需求,而是平衡资源与需求之间的变量关系,这在同摩拜的竞争中尤为重要。

 

摩拜在一线城市每300米一辆车的密度显然是从市场态势和成本模式推演而来,以达到在核心区域压缩竞品生存空间,又保证规模化的冲量空间,但这个模式对摩拜的单车成本和产品控制力有很高要求,而ofo早就预留了用C2C共享方式快速获取车源的空间,诉求就比背负着硬件体系的摩拜简单直接。

纵然ofo在短途出行领域对快车有一定冲击,滴滴也势必用流量入口加以支持,因为ofo的GMV想象空间可观。中国号称自行车王国,在产量和绝对保有量上保持世界第一,但人均拥有量和骑行比例并不高。按北京交通委的调查,34%的原因是出行距离太远(北京人均单日出行距离为8.1公里),这也变相说明,共享单车的竞争力体现在如何灵活接驳其他交通工具上,这类需求对于开放C2C共享的ofo会比摩拜更容易满足。

 

所以ofo的B2C+C2C模式有可能比摩拜跑得更快,在更快增量上也更符合滴滴的理念,在专快车市场有重启价格战迹象的今天,这对滴滴的价值不可低估。更重要的是共享单车的成功实践对险些被P2P租车玩死的自驾C2C汽车共享有教育意义,后者以及衍生出的分时租赁差不多是出行领域最后一块处女地。

 

2、同为定制单车,套路也分三六九等

摩拜坚持定制单车的原因不外二点,一是要推标准化,二是要实现最大限度的免维护运营,兼顾了自行车厂商、平台运营方的多种角色,有重资产布局产业链的倾向,而ofo由于有车辆共享的基因,车辆拼颜值可能比不过摩拜,但胜在更接近普通用户的审美,也更适合来优化骑行体验。

 

 

两家都拼硬件的完善,摩拜的模式是控制风险,渐次扩张规模,同时注意对上游产业链的逆整合;ofo发迹于校园,对车辆方便快捷和骑行体验的强调超过对安全维护的关注,现实竞争环境下,二者的策略都面临变化。

 

摩拜已经示范了如何把自行车做得如坦克般坚固,在成本层面实现了自我验证,剩下的考验是把车变成适合骑行而不是自虐的工具,ofo的任务是在承继校园小清新创新之后,如何应对用户及使用环境的急剧变化。

 

04 联姻滴滴的ofo,能否在坚守中创新

 

脑洞大开的假设滴滴与摩拜合作,而摩拜又不改变商业模式的话,滴滴的流量和入口优势几乎发挥不出来,但与ofo合作,ofo能够更大幅度发挥出滴滴平台的流量加持优势,可以说ofo是滴滴不二的选择。

 

ofo在校园场景中已经完成初步的业务闭环,但走出校园是否意味着如摩拜般体验让位于安全很值得关注。

 

据说ofo内部已经形成了两点共识:

 

一是坚持离人更近的服务理念,这可以理解成无论用户和需求如何变化,ofo都不会改变它“世界需要一辆好骑的自行车”的产品调性。

 

二是发力完善硬件,摩拜的错误示范有其内在的逻辑,高达10% 的损坏率以及尚不得而知的丢失率不容忽视,ofo在坚持骑行体验的同时,规避摩拜式陷阱,这种尝试无论成败都有重要意义

所以,无论是滴滴从共享单车到共享汽车的破局,还是摩拜、ofo们重燃骑行热情的努力,都值得珍视,共享出行的玩家们要牢记的仍是那句话:当你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时,千万不要被这个世界所改变。

查资讯

海量干货、攻略、一键查询

疑难答疑快速匹配专家1对1解答

业务类型
请选择
联系方式

全面服务

1+N专属服务保障

实时反馈

进度实时反馈

信息安全

客户信息严格保密

交易安全保障

网上交易安全保障

价格透明

全服务明码标价